高考志愿填报、大学专业库、高考问答欢迎您!
高考志愿填报、大学专业库、高考问答

关注微信

联系电话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院校动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在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9-04

阅读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在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不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荣光

奋力书写强国有我、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在中国科大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包信和院士

(2024年9月1日上午 学校东区大礼堂)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秋叶轻落,新知渐长。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相聚在美丽的科大校园,隆重举行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共同欢迎2024名同学正式成为中国科大的新成员,至此,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科大人”。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各位新“科大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同时,向一直以来辛勤养育你们的家人、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真诚陪伴你们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60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新中国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发挥了巨大作用。“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中国科大正是我党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红色大学。1958年6月8日,学校筹备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先生召开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学校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上,郭沫若先生作了题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他满怀信心地寄语广大新生:“我们的学校如果可以说像一张白纸,就请把它办成最新最美的学校吧!”66年来,一代代科大人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共同绘制了一幅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命名的绚丽画卷,书写了我国科教事业蓬勃发展、飞速进步的宏伟篇章。

  同学们,你们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个神圣光辉名字的感召来到这里,选择在这里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不知道大家可曾想过,创校先辈们为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学校命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又很值得思考,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本人之前在中国科大担任了13年的科教融合系主任,现在,又作为校长在中国科大工作了7个春秋。借这个机会,我这个“老生”想向在座的各位“新生”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以“中国”为首,就是希望同学们胸怀祖国,做红专并进、科教报国的科大人。“我的祖国需要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没办法坐视不管。”这是我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大创校元勋之一杨承宗先生在接到祖国召唤后的回答。杨先生拒绝了海外的高薪,带着用全部积蓄换来的13箱珍贵资料毅然回国。在我国放射化学基础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他亲自设计放射化学实验楼,培养了新中国急需的第一代放射化学研究人才。1960年,在苏联撤走专家、铀厂尚未建成的内外交困之际,杨先生临危受命,开展核燃料化学分析技术攻关,建立起一整套核纯铀产品质量检验方法,为“两弹”研制和中国铀工业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杨先生的一生只为解决国家之需,为原子弹炼出铀原料,在科大创办紧缺专业。淡泊名利的他,为原子弹加“铀”,一生心血打造护国神器,是没有勋章的无双国士、共和国功臣。

  在祖国大地播撒科学的种子,是老一辈科学家毕生的夙愿。以自己所学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要义 。同学们,希望你们向老一辈科学家们学习,在当今全球科技博弈的紧要关头,胸怀祖国、又红又专,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以“科学技术”为擎,就是希望同学们勤奋钻研,做理实交融、追求卓越的科大人。我们熟知的潘建伟院士在本科时候就被量子理论深深吸引,这就是当今世界最深奥和最重要的科学之一。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发现量子力学中的各种奇妙的现象,需要更尖端的实验技术才能得以验证。怀着这样的信念,潘建伟在量子实验方向继续深造,立志“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21世纪初,他筹建实验室,组建研究团队,带领一群年轻人闯入微观世界,开启了与量子的“纠缠”之旅。“墨子”升空、“京沪干线”建成、“九章”“祖冲之号”横空出世,这一系列重大成果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完美融合,背后是潘建伟团队的“几十年磨一剑”,是数千个矢志不渝埋头钻研的奋斗日夜,也是无数个不言放弃追求卓越的坚定瞬间。正是因为有一大批这样的科研团队,我国的量子领域多个研究方向进入国际领先行列,量子科技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飞跃。

  “灵光一现”不是天降好运,而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思考、探索后的豁然开朗。技术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久的攻坚克难中累积、在大量试错后的水到渠成。同学们,希望你们勤奋钻研、锤炼本领,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中,化知识为能力,不断向“无人区”进发,追求“高峰要高到九重”,在科技的疆场上实现更多更大的突破。

  以“大学”为基,就是希望同学们全面发展,做文武双全、堪当大任的科大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经典《大学》开篇明确了“大学”的宗义。新时代的大学,更是为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成长沃土。我们不难发现,近现代很多杰出的大科学家、令人敬仰的大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纵横文理、心忧天下的智者。我校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钱学森先生在大学期间广泛阅读哲学、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还担任学校乐队的次中音号手。他在专著《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中,大力提倡艺术与科学结合,认为文艺与科技是不能割裂的。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不仅精于绘画,而且对中国传统工艺诸如陶瓷、丝绸等也颇有研究心得。他曾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除了文艺,体育和劳动也是不容忽视的,须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大家可以放下手机、走出宿舍,享受挥汗如雨的畅快淋漓,释放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

  大学之“大”在于开拓大视野、开阔大胸怀、培育大情怀,在于做“大写的人”。唯“学”方可致“大”。同学们,希望你们既要抓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读好“有字之书”,也要积极拓展兴趣爱好,读好“无字之书”,努力做到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让自己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重任的可靠接班人和高素质建设者。

  同学们,刚刚我分享了自己对于校名的理解。其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个名字早在建校之初就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1958年6月,《人民日报》关于中国科大筹建的报道上明确提到,我们的学校就是为新中国“培养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尖端性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干部,培养忠实于工人阶级事业,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掌握最新的科学实验技术的又红又专的新型科学干部。”在此,我要向各位新同学推荐一本书,我手中的这本由校档案文博院汇编的《师之大者积厚流光——中国科大科学家精神系列展》,通过图文形式,系统展示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包括曾经在科大工作过的11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内的老一辈科学家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攀科技高峰,无私奉献甚至为国捐躯的感人故事。他们就是红专并进、科教报国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神的最生动的实践者,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务必学习的楷模。时至今日,66年后的今天,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外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党和国家对尖端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没有改变,科大“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和“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没有改变!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青年新的光荣使命,希望同学们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任与厚望,胸怀祖国、勤奋钻研、全面发展,用今天的汗水浇灌明天的希望,用今天的奋斗铸就明天的辉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争当先锋者,勇当排头兵,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科大的求学之路上硕果累累,生活充满欢笑,梦想照进现实。祝愿这段在科大度过的时光,成为你们青春岁月中最璀璨、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邮箱:chfchen@163.com!

相关新闻

中国在线教育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2 中国在线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在线教育网